文化消费:向质量要比重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明确,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我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仅位列世界第100位左右,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需求和购买力仍严重不足……从提升文化消费的数量与水平,到缩小城乡文化消费差距,再到完善文化民生建设,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实现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应有之义。
A
比重:文化需求如何释放
【背景】 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较晚,但文化消费需求之旺盛、增长之快速,让人看到了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市场。然而,从总体来看,尽管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增长较快,但文化消费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增长有限。有关数据表明,2000年—2010年,全民人均年消费额从3051.60元增长到了8734.54元,增长幅度达到286.27%。其中全民人均年非文化消费额从2634.42元增长到了8105.32元,增长幅度达到307.71%,而人均年文化消费额从214.18元增长到了629.22元,增长幅度达到293.78%,增幅较前者低了14%。在居民消费逐步提高的情况下,文化消费额增幅低于非文化消费额增幅的现象日益突出。按照恩格尔系数理论,国家越富裕,衣食住行等刚性需求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就越低。2010年,我国恩格尔系数出现反弹,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支出中占比上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文化消费占比增速缓慢。
【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多大城市,文化消费已成为中国居民消费的重要内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省社科院和国家行政学院联合推出的《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2)》(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2010年我国绝大部分省域城镇文化消费总量和人均值实现了超过10%的较高增长,其中11个省域总量和人均值双双出现超过21%的高增长。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将日趋旺盛,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成为当务之急。
【专家声音】
胡惠林(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导文化消费,提高文化消费在总体消费中的比重,既有文化消费习惯的问题,也有消费者可供支配收入提高的问题,同时更有社会保障完善的问题。因而,这是一个系统性难题,不是结构性问题。不是人们没有文化消费的愿望,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消费环境制约了人们文化消费能量的释放。不同于住房和医疗这些刚性需求,文化消费需求是软需求,当可供支配收入没有实质意义上提高的时候,刚性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提高文化消费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必须从系统性解决这些制约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消费环境入手。更重要的是必须向社会提供社会文化消费所真正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向文化产品质量要文化消费需求比重。
(编辑:伟伟)
· | 培育文化消费应成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
· | 文化消费增长空间何在? |
· | 端午文化消费缺点儿创意 |
· | 税收,如何让文化消费“提速” |
· | 春节,让文化消费再“浓”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