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剪影]方寸之间迸发文化活力
“3000多年的篆刻艺术在今天焕发新的活力,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一个缩影。”十八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骆芃芃谈起篆刻总是滔滔不绝,这是她钟爱的艺术,更是她毕生的事业。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骆芃芃代表特别认同,“古老的篆刻艺术如果不创新、不与现代生活结合、不走向世界,未来的路子将越走越窄,最终还会面临生存危机。”
近十年,骆芃芃代表一直在为实现篆刻艺术的现代化、国际化努力着。虽然在别人看来篆刻只在方寸间,在她看来却有大千世界;虽然在手机、电脑这些现代通讯工具的冲击下,印章似乎在远离人们的生活,但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却在传承发扬。
谈起这些年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扬,骆芃芃代表清楚地记得迈出的每个关键步伐:200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中国篆刻艺术研究中心,篆刻不再是摆地摊的工匠活计,而成为一门系统、独立的学科体系;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篆刻艺术”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提高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国际地位;2010年,骆芃芃总策划设计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篆刻艺术精品展”在上海世博会世博文化中心举行,让篆刻艺术走向世界……
古老的篆刻艺术不是“死”的,它融入现代生活,会迸发新的活力。骆芃芃代表尝试着将刻在壶底的印章作为艺术符号设计到了壶身;将篆刻艺术放大到商标、广告等展示中;将篆刻运用拓展到服装、图书、建材等多方面。2008年,她策划的“金石永寿——中国寿山石篆刻艺术展”,在国家大剧院现代艺术馆开幕,融入诗、书、画、印及茶香、琴韵的艺术展览新方式,创下同类展览参展人数的最高纪录;2009年,策划并参加“江山多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篆刻艺术精品展”,将自然环境和天、地、人文、历史、艺术融为一体,结合中国篆刻艺术与古典王府建筑、宫廷园林,开创了“中国庭院式篆刻艺术展”的新范式,让参观者领略了艺术融于自然的魅力……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