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文化复兴:自觉发展的中国力量——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述评之八

时间:2012年10月31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王弢 田丰 魏贺 曹玲娟 余荣华 姜峰 何勇

  今日中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的同时,文化力量悄然开枝散叶,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正在成为更为雄厚扎实的“中国软实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道。“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是寻找强国、富国、大国和谐之路的文化宣言。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复兴的号角业已吹响。振兴中国文化,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是民生的需要,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代表、文化部部长蔡武这样评价。

  回眸10年,民族血脉涌动自觉自信;

  回眸10年,文化复兴展现中国力量。

  提升文化自觉——

  改革发展举措频频出台

  文化自觉,从根本上说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上的自觉。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着力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一系列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

  2002年11月,十六大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2007年10月,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

  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

  文化千古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自觉,我们党才能引导和组织起亿万群众去开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这10年,是财政支出不断向文化倾斜、加大投入力度的10年——

  “十一五”期间,全国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

  中央投入39.48亿元用于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投入63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从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中国的世界地位,不仅在于她的经济实力,更在于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实力。世界评论中国经济进步用了很多笔墨,其实与此同时,人们思想、观念、认识、心灵的变化才是近百年来中国最伟大、最深刻的进步。而这样的进步,正是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源于以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核心推动的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代表,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说。

  这10年,是中国文化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10年——

  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世界第一电视剧大国、世界第一广播大国、世界第一动漫大国……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主要文化产品的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成,文化市场繁荣活跃。

  “10年来,我们既不是一味地固守传统,也不是一味地盲目学习,而是在比较中吸收世界文明的发展成果,并逐渐摸准了复兴本土文化的发展路向。这是10年来我们在文化领域取得的最大成就,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民族的文化自觉。”党的十八大代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说。

  正是因为有了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有了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明进步的责任担当,才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才有了振兴中国文化的自觉行动。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