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文学出版的生态——从莫言结缘上海出版想到的
10月11日晚,读者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选购中国作家莫言的文学作品。晓晨/CFP
“作家与出版社的关系,说到底还是与出版社里人的关系。人好社才好。上海文艺出版社里好人多多,因此这家出版社是一家好出版社。”——莫言《幽静的小楼》
莫言揽获诺奖,出版界难抑兴奋。10月23日,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莫言作品系列》(十六卷本)在全国全面上市,囊括了莫言的11部长篇小说、5部中短篇小说共16部作品,包括《蛙》、《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酒国》、《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等,首印20万套已经加紧运往各地图书市场。
梳理莫言作品,细心的读者注意到,莫言和上海出版有着近30年的渊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莫言共有11部作品首发在上海的《收获》杂志,同时,上海文艺出版社是国内出版莫言作品最多的出版社,共有16部作品的版权花落上海文艺出版社。从“高密东北乡”走出来的莫言,为何和上海出版结下深厚情谊?
莫言作品为何“上海出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回忆,莫言与上海的情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莫言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不到30岁。郏宗培时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小说界》编辑,一次去解放军艺术学院组稿,收到的作品中有一篇莫言的微型小说。后来,这个小短篇《石磨》以莫言的本名管谟业发表在1985年第5期《小说界》上。
莫言与上海的缘分也由此开启。此后他的重要作品相继在上海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曹元勇一直担任莫言的责编。他告诉记者,最初的合作从2000年策划推出“莫言精短小说系列”开始。之后又陆续编辑出版一系列中短篇和长篇小说,几乎涵盖了莫言全部小说作品。
“不少作品在当时的市场反响不乐观,并不能为出版社带来利润。但对于一个有文学梦和文学追求的出版社来说,考量的标准不在于能赚多少钱,而是推出多少作家的优秀作品。”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陈徵说。也正是上海出版人的这份诚意和坚守打动了莫言,莫言把自己酝酿十年、笔耕四载的新长篇《蛙》交给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这部作品在2011年为莫言赢得了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