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寄于苍生的杜甫情怀长存
今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诞辰1300周年。近日,全国各地陆续举行隆重而多样的活动,纪念这位文学史上的“诗圣”,这位文化史上“光焰万丈长”的大家,这位中华民族历史上磊落洞达、风骨长存的先贤。
闻一多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杜甫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有一位就是杜甫。从宋代到当代,从中国到世界,杜甫的价值,不仅在文学和诗歌上,尤其在道德上、人格上,在“仁民爱物”的伟大情怀上,得到了广泛而深远的流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藏,在1300年后的今天,仍然给予人们力量。
杜甫的情怀,体现在他对壮美河山的抒怀上。江山自然,是国家和民族生息之所,经过历史的洗礼和文明的积淀,山川河流已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蕴藏了深厚的人文内涵。杜甫一生南下、东游、北上齐鲁、过历下、登泰山,饱览河山,抒发感慨。至今,人们纵游洞庭湖,总会记起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临泰山,总会吟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目睹江川,总会感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每当春雨发生,总会化用那首“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河山是杜甫的文思、情思、哲思来源,从中,杜甫孕育了爱物、爱自然、爱现世生活的情怀,形成了属于中华文化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杜甫的情怀,体现在他对家国历史的忧念上。杜甫所处年代,政局变更战火不断,比之“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境界更高出一筹的是,杜甫以其作品对时事,尤其是家国命运攸关时刻进行记录、思考、哀叹、讽刺,将中国传统诗歌记述现实、批判现实的精神发扬至巅峰,被后人称为“诗史”。不论是描绘战乱颠沛的《北征》、《兵车行》,哀叹讽刺征兵的“三吏”、“三别”,杜甫的诗歌具有证史的认识价值;不仅提供了史的事实,更描述了广阔、具体的生活画面,以其沉甸甸的感怆和对和平理想世界的希冀,形成了中国文人的风骨和担当。文天祥狱中读杜诗坚守民族气节;抗日战争胜利时,多少爱国志士不约而同吟诵起“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情怀,已成为一份共同的精神食粮。
杜甫的情怀,体现在他对黎民苍生的关注上。杜甫生平,早年南北漫游裘马轻狂,中年十载长安历尽辛酸,晚年弃官入蜀漂泊西南。对政变中的民生疾苦,战乱里的悲欢离合心之所向,情之所系,在他悲歌慷慨、沉郁顿挫的关注当中,无不体现他奉儒守素、仁民爱物的情怀。农夫、士兵、小吏、出征的儿子和丈夫、守家的母亲和妻子,耄耋老人和黄口小儿,吾土吾民在杜甫的笔下,都得到了“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的关怀,得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伟大的情感:对共同命运的同情、抚慰。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