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凝聚起文化复兴的力量——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时间:2012年09月26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知识的宝库”、“文化的灯塔”、“家门口的大学”、“永远不走的文艺队”、“脱贫致富的好帮手”……老百姓用这样的话语描述身边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亲切中透露着喜悦与自豪。

  “让文化与群众‘零距离’”——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飞猛进,公共文化服务总量大幅增加,城乡文化服务差距迅速缩小。一个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营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正在凝聚起中华文化复兴的强大力量。

  文化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彰显党和政府高度的文化自觉

  衡量一个国家的先进与落后,有多种指标,其中一个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只要看一看这个国家的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服务和分布情况,该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大致清楚了。

  公共文化事关民族未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8.5亿农民的大国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表面看来,让群众都能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是为了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全民族特别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公共文化事关公平正义。目前,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5000美元,文化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但不同收入阶层所能获取的文化服务极不平衡。没有政府这只“有形之手”调整文化资源的分配,广大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农民的文化权益就难以落实。这一点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大批转企改制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公共文化事关人心向背。近些年,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是群众强烈的心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重要渠道,也是传播党的声音、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阵地。通过公共文化服务陶冶情操、增进和谐,已成为各界共识。

  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文化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专辟一章,占据了令人瞩目的优先地位。2007年6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仅仅一个多月之后,《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驶上了快车道。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为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战略性地位。今年年初,《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再一次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能够较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写在基本目标之中。

  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文化建设的战略位置来抓,凸显了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度的文化自觉。

  文化惠民基层延伸

  造就大批新型农民

  10年前,只有初中文化的湖北省浠水县清泉镇农民杨代胜因没有学历和专业技术,只能在城市打工;10年后,靠养鸡致富的杨代胜被乡亲们称为“科学家”。如此巨大的反差来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

  自从2007年县图书馆建了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点,杨代胜就成了这里的常客。2008年6月,他在网上获悉“鸡戴眼镜”可防止鸡啄蛋,于是试购一批回来给鸡戴上,完全杜绝了啄鸡、啄蛋的现象。同行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找上门咨询学习技术并给自家鸡场的鸡试戴。现在,浠水县养鸡过万只、过10万只的大户,都给鸡戴上了“眼镜”,仅此一项,为养鸡户挽回损失15%左右。杨代胜只是亿万受益于文化惠民工程的农民中的一位。

  党的十六大尤其是十七大以来,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强力支持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速向基层延伸。在辽阔的国土上,一座座崭新的文化站、图书馆、书屋……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卫星、互联网将知识文化的营养输送到群众的家门口。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文化建设薄弱的局面大幅改观。

  文化惠民工程的迅猛推进极大缩小了长期困扰我国的城乡间巨大的文化差距,改变了农村地区文化生活贫乏落后的面貌,造就了一大批新型农民,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目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所有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而按照1998年这一工程刚实施时的统计,我国有70多万个散布在偏远深山中、交通不便地区的行政村,居住在这些地方的1.48亿人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年放映电影800万场次,观众超过18亿人次,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等各种数字资源,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已经覆盖了90%以上的行政村。截至2011年底,文化共享工程累计服务群众已达11.2亿人次。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通过在行政村建立农民自管自用的公益性阅读场所,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今年底,全国已建成60万家农家书屋,基本覆盖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提前3年完成“十二五”目标。

  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也都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念的推动下,经营性的国有文化设施和转企改制后的各地国有文艺院团,也都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要业务内容。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自营业以来,一直开展公众艺术普及教育,截至今年7月,共举办普及演出2500多场、活动2100多场,观众累计228.7万人次。“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青少年艺术周”、“青少年普及音乐会”等一批普及品牌深受欢迎,上百位艺术家参与其中。而闻名中外的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经营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每年都会多次深入云南、福建等地的山区,在村头和广场为各族观众免费演出,形成惯例。

  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