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描绘西部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中国美协少数民族题材系列专题展透视

时间:2012年09月12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段泽林

  2009年11月13日,“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亮相中国美术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以藏族为表现主题的专题美术作品展就此诞生;2011年11月12日,由老一辈美术家精品和当代美术家新作组成的300余幅反映天山南北风土人情与人文风貌的美术作品汇集中国美术馆,此展名为“天山南北——中国美术作品展”;今年10月,以展现内蒙古60年来发展变化为主题的“浩瀚草原——中国美术作品展”也即将亮相中国美术馆。

  近年来,中国美协配合国家发展大局,以高原、天山、草原——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聚集区为主线,精心筹划了一系列少数民族美术专题展,以美术的形式反映了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60年来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发展变化,勾描出中国多民族友好相处、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也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认识中国西部发展提供一个窗口。而由展览引发的“到西藏去、到新疆去”的写生热潮,更让当代中国美术家孜孜不倦地重新认识与开发他们心中的“艺术宝藏”和“灵感之源”。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表示,每个民族各具风采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状态,构成了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面貌。各少数民族所展现的贴近自然、流露天性的文化引力,感召着一代代艺术创作者不辞辛劳、不厌其烦地往返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亲身感受并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表征的美术作品。

  中国美术的一朵奇葩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孙宗慰、董希文、吴作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美术家,就开创了西行写生的先河,就此大大拓宽了中国美术表现的视界。从董希文的《春到西藏》到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从吴作人的早期高原写生到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在历史脉络中我们感受到几代美术家对西藏主题的热爱。更重要的是,董希文3次入藏写生,在画作色彩碰撞隐约发出的叮当声中开启了中国油画民族化之路;吴作人表现西藏的作品一扫比利时留学时深沉厚重的调子转而追求纯净透亮的色彩效果,开始了其新时期风格的转型;詹建俊在一次次入藏写生中滋生了自觉构建油画艺术中国学派的想法。这些无疑对20世纪新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新疆这片新奇的土地,同样给予美术家以丰厚的滋养。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曾两次进入新疆的韩乐然,用画作展示了维吾尔族的生活细节与热情、欢快的民族性格。具有新疆情结的黄胄,更是以人物新、意境新、手法新的创作风格而享誉画坛。多次入疆的刘秉江觉得,新疆是一块迷人的土地,新疆的民族形象刚好符合其在造型和色彩上追求厚重、体量和粗犷表达的诉求。中央美院毕业后主动要求回新疆工作的龚建新认为,新疆是画人物画最好的地方,那里的人物形象强烈的结构感、形象的多特征和多个性,能够让他更好地深入进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称“新疆是艺术创作的富矿”,近十次入疆写生的他,也被画界给予了“勤劳的矿工”称号。

  然而,如果没有“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和“天山南北——中国美术作品展”的展出,我们很难将几代美术家表现藏族和新疆多民族题材的探索串联起来,以此构建一个全新的中国美术史发展线索。中央美院教授罗世平认为,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组织这样的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专题性展览,其意义在于它所呈现出来的一些现象与线索,从某种程度上说,展览本身就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美术界的一个缩影,中国美术创作的一个缩影。中央美术学院研究员宋晓霞在谈及西藏题材美术创作时也表示,藏族题材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传统,这一实践的艺术传统既产生于中国美术的内在历史演变,也产生于它与西方的遭遇;它既密切联系着中国的历史运动,也是创造着当代文化的能动力量。正因为此,在当代美术界面临诸如美术展览多而精品少等问题之时,重新梳理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或许会为当代美术难题的破解提供良方。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观看完“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后曾表示,西藏人文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亚于汉文化,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进行了解。因此他希望今天的美术家,在表达西藏题材的时候能够像前辈们一样深入生活,所谓的深入不是观光和猎奇,而是要深入到藏族文化的本质之中去。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在评论“天山南北——中国美术作品展”的意义与启示时也认为,当代美术家对于新疆题材的深入性方面,在语言当代性转换方面,需要做更深入的探索。有多个民族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深入表现他们丰富的民族信仰与精神世界,才是使作品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的关键所在。

  正是在这两个展览的带动下,新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美术家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写生、深入生活的活动就此拉开序幕,美术界一场关于写生与当代创作的讨论掀起了高潮。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