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农民工文学阅读量高的喜与忧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工每年读1至4本文学作品的占46.3%,读5至10本的占19.5%,而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全国人均阅读图书4.35本,与上述调查中农民工的阅读量大致持平,但农民工的数据是单指“文学阅读”,这样看来,农民工的文学阅读量明显高于一般国民。而另一项调查也表明,业余时间较多用于阅读文学作品的农民工比例为14%,高于职员阶层的12%和学生的10%。这些调查数据可谓喜忧参半,让人深思。
其实,通过对农民工群体的基本了解不难给出解释。农民工工作时间长,休闲娱乐时间短,生活条件较差。在他们的生存环境中,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十分有限,加上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且收入不高,使得他们很少在文化生活方面进行消费,阅读下载到手机等其他电子产品上面的电子书,就成为了他们在闲暇时期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这样一来农民工群体的文学阅读量也就高过了一般国民。但是他们所接触的作品中,纯文学(特别是纸质作品)所占比例极少,而且所读的大多作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多呈现出平庸、肤浅、低俗等特点,缺乏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深刻的思想价值,况且阅读此类文学作品只是他们少有的几个选择之一。这样来看,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生活依然贫瘠。
全国有3亿农民工,他们背井离乡,用自己的汗水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注入了不可或缺的生机和动力。但长期以来,农民工群体的精神生活游离于主流文化的关注之外,他们给城市留下的印象是工作繁重、文化匮乏。随着“80后”、“90后”逐渐成为社会的生力军,新生代的农民工也纷纷涌入城市,成为这个群体的主体。他们多受过初级教育,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且拥有强烈的个性,他们渴望文化生活,寻求心理认同。于是,徘徊在城市边缘的他们,寻求精神愉悦,填补精神空白,文化生活便成了工作之外最大的追求。农民工的打工生活或是苍白乏味的,但内心绝不应该空虚荒芜,他们也渴望获得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但愿关于农民工文学阅读的调查能够引发整个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如果在他们的生存环境中,能够设立流动图书室、阅览室,让他们随意借阅;能够常常有公益演出或者低票价的电影放映,满足他们的日常文化需求;能够建立一种机制,引导他们自发组织文娱活动,有自己的文化舞台,那么,农民工的文学阅读量也许将不再独占鳌头,因为他们的文化生活已经有了更多选择。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