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央视青歌赛:向左走?向右走?
早在年初的时候,笔者就听音乐界的朋友说今年央视的青歌赛不办了。因为根据惯例,如果要如期举办,就会在上一年度进行广告招标工作,比如“xx杯青年歌手大奖赛”。近日一些媒体也从央视证实,创办于1984年、每两年一届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比赛将延期到明年,并在赛事制度、评判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如果不是节目的暂停,这个时候的荧屏应当是歌手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景,虽然也许会让一些关心这项赛事的观众和声乐爱好者多少有些失落,但央视能将这项赛事暂停下来思考一下如何进行改革,不能不说是件好事。
因为搭载在央视这个强大的传播平台,青歌赛自创办以来就十分引人注目,歌坛多位名家当年都曾站在这个光彩熠熠的舞台上展示过歌艺,如彭丽媛、阎维文、韦唯、毛阿敏、宋祖英、魏松等。每届比赛都会成为各家媒体报道的热点,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很多的争议。早期的争议集中在唱法的区分上,很多音乐界人士对于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进行比赛进行质疑,认为应该按照作品来进行比赛更为科学合理。虽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随着比赛的一次次举行、歌手一批批的推出,大家也就默认了这种程式。作为电视节目,收视率也是青歌赛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也在不断进行改革,比赛的项目越来越多,评委阵容越来越庞大,“话题”也越来越广泛。比如加入了乐理、文化常识的考核,结果引来这是歌艺比赛还是知识竞赛的质疑;一些评委、嘉宾对歌手的现场点评和观点,引起网民的口水战;增加原生态比赛,又引发人们质疑上台演唱的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吗?各民族的民族民间歌曲各有自己特点怎么比?进而引发如何保护原生态的大讨论。此外,还有关于某评委同时也是参赛团队的领队如何保证打分公正?一些歌手连续参赛甚至连续参加了七届比赛,“老面孔”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如何解决,等等。
应该说这些讨论对促进比赛良好运行、繁荣声乐艺术是很有意义的。但有些现象则脱离了艺术的范畴。如很多观众表示之所以观看青歌赛,不是看歌手的演唱,而是看歌手答题时的出错、出丑。某届比赛余秋雨教授成为媒体和网络关注的焦点,他的一言一行都是话题,以至于人们都想不起本届青歌赛哪位歌手获了金奖。
如果以推出优秀歌手为主旨的比赛,已引不起观众对歌手本身的关注,反而是对声乐艺术以外的东西感兴趣,那么,这项比赛真的应该进行反思了。但对于一个办了多年的老节目,改变毕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不是地方卫视选秀节目的异军突起,估计青歌赛凭借电视老大的地位仍会一届届的举办下去。青歌赛受到的第一次重大冲击当属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也可以这样说,“超级女声”第一次撼动了老大“唯我独尊”的地位。“超级女声”是湖南卫视从2004年起主办的选秀活动(2009年变更为“快乐女声”),完全采取娱乐化的方法打造节目,其“想唱就唱,以唱为本”的口号十分响亮,不拘外形、不论唱法、不管年龄,只要是喜欢唱歌的女性个人或组合均可报名参赛。这种“无门槛”的做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青年女性参加“海选”,仅成都赛区一个星期就有8000多个女孩报名。此外,灵活多变的赛制,给观众许多新鲜感,创造了收视奇迹。活动到现在已举办了五届,尽管引起很多争议,但推出的安又琪、张含韵、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何洁、黄雅莉、尚雯婕、谭维维等都是目前华语歌坛的活跃人物。
另一项活动是由东方卫视制作,从2010年7月开始每周日晚播出《中国达人秀》,这款真人秀节目旨在实现身怀绝技的普通人的梦想,所传递出的人文关怀“感动”理念,获得广泛认可。节目在上海、北京、武汉、深圳、天津、成都等多个城市举办过“海选”活动,参加者有工人、农民、学生、服务员等,他们的表演尽管技有高下,但都以一种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令人感动。如断臂钢琴家刘伟、“中国版苏珊大妈”朱晓明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该节目在上海本地获得20.46%的高收视率,在全国也引起很大的反响。
如果说以上两项活动都是以大众化的娱乐取胜,那么作为专业的声乐比赛青歌赛也面临两大对手,一是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声乐比赛,这项比赛对选手的要求很高,从初赛到进入决赛,选手要准备9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的作品,美声组的选手必须演唱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等具有相当难度的作品;另一项比赛是由中国音协举办的中国音乐金钟奖的比赛,其民族与美声的比赛专业性也很强。这两项比赛由于没有借助电视媒体,在受众方面虽不如选秀节目那样火爆,但因其专业水平得到音乐界的认可。
相比之下,青歌赛的改革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是更具有娱乐性还是强调专业性?或是寻找二者的最佳平衡点?需要细细思量。不过,央视一直以来都在锐意创新,在注重收视率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节目的内涵,近期综合频道的改版就是一例。希望青歌赛的组织者集思广益,对节目成功进行改版,让这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声乐比赛平台焕发生机,推出更多的优秀歌手和好听的歌。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