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萎缩,何以传承?——首届中国京剧流派班毕业公演观察
4月13日至17日,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首届中国京剧流派班毕业公演可谓行当齐全、流派纷呈。4台大戏囊括了老生、青衣、花脸、武生、小生、武旦、丑行等8个行当19个流派。如今京剧流派的现状如何?流派在京剧传承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如何让流派在京剧传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些话题在业内也迅速引起了热议。
京剧流派出现萎缩
“在京剧传承发展的过程中,目前出现了一种流派逐渐萎缩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剧协理论研究室主任崔伟这样描述。
这种萎缩主要表现为流派传承的不均衡。据专家介绍,比如京剧“四大名旦”,其中梅派、程派、荀派传承得较好,但尚派就有一些困难,继承人较少。还有老生中的高派,现在基本没有传人了。这跟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京剧人才培养陷入低谷不无关系,正是在那个时期,一些流派的传承出现了断代。此外,由于有的流派对演员要求比较高,比如尚派要求演员声音高亮,还要文武兼备;而高派老生则要求演员的嗓音特别高亢,也不容易符合条件。
在考察各地“青研班”、“流派班”学员演出时,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也深有感触,认为开办流派班对于京剧传承的意义十分重大:“如果没有年轻的演员加入进来,没有他们对流派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我们的流派、剧目就会濒危。”而据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郑重华介绍,在京剧的流派传承中,有的可能是亲传弟子或者是家人,比如梅葆玖之于梅派青衣;也有像余派老生这样的,现在的余派传人都没见过余叔岩,余叔岩也没留下图像影像资料,只有录音;再比如程派青衣,实际上已有好几个分支,各有各的说法。
这些情况说明,京剧的流派传承任重道远。
流派是京剧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京剧的发展历史上,无数艺术先贤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从而锤炼出从“唱、念、做、打”到“手、眼、身、法、步”的京剧“四功五法”,出现了异彩纷呈、风格各异的京剧流派。实际上,开办流派班恰体现了京剧界的一个共识,即流派是京剧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郑重华就认为,流派是京剧传承的重要载体,也体现了京剧的基本特色,因此重视流派传承也是京剧的重要任务。而流派班学员,余派女老生王珮瑜也表示,名家名角常常是流派的重要代表,对戏曲传承很重要,重视流派传承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出一大批京剧角儿出来。
“京剧流派真正如火如荼地成为京剧艺术的重要审美载体和艺术特征,并成为欣赏时尚,应该始自上世纪初、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标志是以“四大名旦”和前后“四大须生”为杰出代表的大批优秀艺术家横空出世,如日中天,京剧艺术取得空前繁荣,艺术家个人风格得到前所未有的最大彰显。”在崔伟看来,流派艺术不仅是京剧特有的形式美和创造法则与规律,体现着前人艺术智慧与贡献的重要载体;而且常常也是许多立志高远的后代艺术家发挥个性、书写辉煌的目标。流派既是京剧艺术从发展到成熟、繁荣的必然结果,也是京剧表演精华和艺术魅力的重要载体,更是培养京剧人才的必由之路。
“但流派不同于风格,它不仅要求个性鲜明,独树一帜,而且其艺术特点得到普遍认可。”崔伟认为,这里的艺术特点,是一种“异中求同”的特点,也就是说,继承传统是基础,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同中求异”,形成流派才有可能。此外,流派还必须要有自己的代表性剧目,有一定的生命力并能流传到50年以上。这些“硬性”指标,都给京剧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两赛两班一院”的人才培养战略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京剧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性机遇;2010年,京剧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京剧发展的推进过程中,京剧人才的培养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回顾京剧史上的名家巨匠,特别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流派艺术飞速发展,百家争胜之后,几乎没有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不是从流派的优秀继承者中脱颖而出,再经过发展创新,才得以自成一家的。他们都走过了这样一条几乎相同的道路——首先都是某流派艺术的优秀传承人,从而得到观众的喜爱,立住了脚跟;然后,才是新的流派艺术的创造者,得到社会和历史的承认。”崔伟举例说,余叔岩、言菊朋都是谭鑫培演唱艺术的崇拜者和最优秀传人,高庆奎曾是刘鸿声演唱艺术的后起之秀,马连良早期也是以学谭鑫培入手且时誉很高的人物。后来,他们在学习前人创造流派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创造,终成京剧史上开宗立派的名家巨匠,分别创立了“余派”、“言派”、“马派”。
在目前已经形成的京剧人才培养格局中,“学京赛”(即中央电视台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大赛)、“青京赛”(即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选拔出来的人才再进入“青研班”,又通过央视《空中剧院》栏目广泛传播,流派班的开办可谓水到渠成。“经过这么多年,‘两赛一班一院’给开办流派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恰体现了我们在京剧人才的培养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展现出了一种在人才培养上的战略布局。”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说。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