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台湾地区和海外华人特邀嘉宾:中华一家,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

时间:2011年11月25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亚萌

  

  台湾地区和海外华人特邀嘉宾在人民大会堂前合影 本报记者 余 宁 摄

  “很多在台湾没见到、不认识的朋友,在这次文代会上都见到了。”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特邀嘉宾、台湾诗人王吉隆参加此次文代会感到由衷的喜悦,他把文代会看作一个华语文艺人交流的最高平台。“中华一家。我们海峡两岸电影人拍的就是中国电影,我喜欢‘中国电影’这个名称。”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特邀嘉宾、台湾导演李行的说法更为直接,而且亲切。参加此次文代会的12位台湾地区特邀嘉宾和17位海外华人特邀嘉宾,跨过海峡、不远万里来京参会,感受到的不仅是高兴、感动,更有大家对共同话题的关切——1994年,加拿大汉学教授威尔士所言的“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认同世纪”似乎正在成为现实,在中华文化的优美与博大正逐渐被世人熟知的今天,在国家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在华语世界30多年来经济奇迹发展和文化渐趋获得世界肯定的今天,华人文艺家该如何携起手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拿什么提高国际影响力?

  “1984年我从中央戏曲学院毕业,分配到北京京剧院。之后我去了日本,从一句日语都不会说到今天,23年了,一直在闯荡、在奋斗。我问自己:当年为什么要去日本?我想只有简单的一个理由:为了传播中华的戏剧文化。”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特邀嘉宾、日本京剧院院长吴汝俊说,20多年的旅日生活中,“如何以艺术为媒介与居住国的人们沟通,如何让他们喜欢我们的艺术?”是他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化软实力建设仍相对滞后。随着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如何将经济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是海内外艺术家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举办充分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中国文化风貌。中国与俄罗斯、法国等国互办“国家年”、“文化年”等大型活动掀起的“中国风”、“汉语热”风靡全球。这些世人瞩目的中国文艺“发声”,为增进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与交流架起了一座座坚实的桥梁。

  然而,中国文化要通过现代多种手段展示给世界。在以中华文化现代传播的方式走向世界、登上世界文艺大舞台方面,可以商榷的思路确实不少。

  “慰问侨胞是中国文艺‘走出去’的一个重要职能,但我们不应该局限在这个领域,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最重要的是要让我们的文化艺术进入居住国的文化主流。”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特邀嘉宾、美国金雨歆舞蹈工作室艺术总监金宇看到的场景让她心生感慨:“如果阿根廷的探戈、西班牙的弗拉明戈、俄罗斯的芭蕾在美国演出,不用传媒造什么势,很多观众都会去抢票,每场都满座。但如果我们的舞蹈团去演出,下面坐着的基本都是华人,感觉美国人对我们艺术的了解还是浮在表面上的。”

  金宇提及的困境,也是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特邀嘉宾、俄籍华裔作曲家左贞观在俄罗斯面对的境遇。“就以音乐团演出为例,每年俄罗斯有100多个团来中国演出,而中国去俄罗斯演出的音乐团体则较少。像印度、日本等国家,每年都在俄罗斯举办文化节,日本的能剧、歌舞伎在俄罗斯上演那真是一票难求;而中国艺术在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就是杂技。这其中有个悖论:一些京剧院团怕俄罗斯观众看不懂,所以选择一些特别通俗的折子戏,结果第二天我们就在报纸上看到剧评:原来中国京剧就是杂技。其实如果我们给他们展示中国艺术最精彩的部分,反而能收到更好的交流成果。”

  针对这样的现象,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特邀嘉宾、在韩中国侨民协会总会常务副会长李长作认为,中国艺术团体出国演出和交流时可以多准备一些文字资料用以介绍和沟通,“比如我们的京剧、戏曲、美术、书法等艺术门类,关涉到中国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如果单演一出剧、单展示一幅画,可能外国人不太明白其中的精神内核;而如果我们多介绍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外国公众不仅能从中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艺术。”他认为,文化传播需要创新的表达。通过文化的互动,中国公众能更好地领略别国艺术;透过熟悉的形式,西方公众也能读懂中国故事,触摸到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交流方式是非常关键的。西方人长于抽象思维,中国人长于感性思维,根据这个特点,要与西方人沟通,我们得运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特邀嘉宾、旅英画家、美术理论家胡东放的著作《中国画黑白体系论》刚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他把书带到会议上,与众多海内外艺术家交流:“我想把中国画的本质元素‘笔墨’和‘空白’转换为一个黑白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我尝试用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中国画的精神内核,以西方人的视角介绍中华文化,期待扩宽中西文化交流的渠道和视野。”他表示,我们应该根据文化传播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对象选择最为适合的传播形式,使中华文化为世界上更多的人们了解、理解和认同。金宇则希望国家能形成政、商、文、民四结合的强有力的政府文化行为的产业链,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入当地文化的主流,培育中国的文化演出品牌。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