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芭蕾演出:市场究竟有多大

时间:2013年05月23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图为重庆芭蕾舞团演出原创现代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 叶 进摄

  

图为重庆芭蕾舞团演出原创现代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 叶 进摄

  5月初,重庆第一部原创现代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首次亮相,在这部作品中,观众终于看到了去年刚刚成立的重庆芭蕾舞团的演出实力。尽管中国的芭蕾舞团在不断增加,原创作品也在日益增多,但是,目前中国芭蕾舞演出市场究竟有多大,却依然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芭蕾舞团已经达到8个,南北各4个,其中,改革开放前有两个,上个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相继诞生了3个,新世纪以来又出现了3个,据说,有的省市还在酝酿成立新的芭蕾舞团。

  表演人才得天独厚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苏联专家培育的老一代芭蕾舞艺术家,因年事已高,都已纷纷退休;改革开放后我国培养的第一批优秀芭蕾舞演员,现在大多担负着各芭蕾舞团的领导职责,而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演员早已成为舞台上的顶梁柱。

  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演员,其经历与他们的前辈完全不同,在优异环境的培育下,国内外的舞台实践十分丰富,技巧也很高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演员出国深造已经极其普遍,有不少人毕业之后还在国外芭蕾舞团中担任主角,而在国际大赛中获奖更成了家常便饭。

  到国外学习和工作尽管一度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但作为外来艺术的芭蕾舞,出去学习和交流确实开拓了视野,也增加了国际舞台的锻炼机会,提高了演员的表现能力。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在国外的成功也促动了国内芭蕾舞的发展。李莹和潘家斌夫妇回国后组建了苏州芭蕾舞团;刘军回国后成为重庆芭蕾舞团团长兼艺术总监,编导了多部作品;王弋先后在美国、瑞士、韩国发展,最终回到了重庆,成为台柱子。而赵明,去的是香港地区,在香港芭蕾舞团担任了多年主角后回到北京,先后编创了十几部芭蕾舞剧和杂技芭蕾剧,享誉中外。

  如今的芭蕾舞演员并不短缺,每年从北京、上海和其他各地的舞蹈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正源源不断地走向社会。现在很多人从小就在长辈的呵护下开始接受芭蕾训练,然后拼命报考舞蹈学院,他们也是芭蕾舞生员的庞大后备军。

  但是,“人多并不意味着人才多,真正能让各团看中的尖子演员还是稀少,足以担当大任、前途远大的演员更是少而又少。”这是各芭蕾舞团负责人每年招收演员时的感叹。上海城市演艺公司曾经承办过几届国际芭蕾舞比赛,而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国际芭蕾舞比赛今年夏季也将迎来第二届,其目的之一就是想为中国舞台发掘尖子选手。

  “出国是当今芭蕾舞专业毕业生的第一选择,考入国内院团只是其次,而各团每年又只能招收几个人,所以,舞团培育优秀演员并不容易。”中央芭蕾舞团著名舞蹈家徐刚如是说。

  老牌芭蕾舞团需要新生力量,新近成立的芭蕾舞团更需要人才,于是,每年去各地发掘人才、争夺人才,成为各团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芭蕾舞团成立时,用各种方式吸引人才,甚至挖老团的墙脚,也是一大景观。

  编创人才严重匮乏

  “在演员中,最后能如赵明、刘军那样,可以转为编导人才的,其实是最稀缺的。”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冯双白这样认为。

  芭蕾舞的民族化,是几代芭蕾舞艺术家奋斗的目标,成就也相当可观,有的早已成为经典之作。但是,近些年诞生的原创作品却日益稀少,与日渐增多的芭蕾舞团相比,形成鲜明反差。有的作品问世后也没多大影响,如果用市场价值计算,可谓投入大、产出小。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尽管是轰动一时的佳作,但至今仍有专家认为这是靠张艺谋的影响力,而非芭蕾舞本身。原创佳作的短缺与编创人才的匮乏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既然原创作品严重不足,就不妨演出经典之作。在舞台上持续演出经典之作,也是全世界各芭蕾舞团的常态。但经典之作需要重新编排,几十个、上百个甚至几百个版本在舞台上演,是《天鹅湖》、《吉塞尔》、《堂·吉诃德》、《胡桃夹子》、《春之祭》等名作的演出现象。然而,“重新编排、制作世界经典芭蕾舞之作,一需要资金,二需要编创人才,而这恰恰又是中国芭蕾舞眼下最为短缺的两项。”著名舞蹈编导赵明认为。

  在国家大剧院,如今每年都有几部世界经典歌剧被重新编排、制作,而且汇聚了世界一流的人才,为中国的歌剧舞台注入了勃勃生机。可是,芭蕾舞就没有如此幸运了,世界经典芭蕾舞作品被高水平地重新编排、制作,在近年的中国舞台上几乎为零!“有些芭蕾舞团尽管成立了大师工作室,力图聚集国内外的人才,但缺少充足的资金,结果可想而知。”冯双白说。

  观众很多 市场有限

  其实,与西洋歌剧相比,中国观众对芭蕾舞更为熟悉,60多年来在中国舞台上,芭蕾舞从未消失过,而且还曾有过大普及的年代。对世界经典芭蕾舞作品,比如《天鹅湖》等,中国观众接受起来也毫无难度,从数量上说,喜欢世界经典芭蕾舞的中国观众远远超过了歌剧。去年春节,德国汉堡芭蕾舞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现代芭蕾《尼金斯基》,对这样的表演形式和人物生活,中国观众表现出来的欣赏水平和热情让德国艺术家都感到惊奇。因为正值春节期间,很多年轻人都已经放假回家,当时的观众大多为中老年人,但持续不断的掌声和久久不愿离去的场景,说明中国中老观众对现代芭蕾舞也是喜爱有加。每当岁末年初,外来芭蕾舞团大规模涌入中国演出市场也是一景,即便有的芭蕾舞团名不副实,有的属于临时拼凑,但中国观众的欣赏热情依然不衰。

  虽然观众总体数量庞大,市场看起来似乎不小,但在实际操作时可以发现,这个市场极其有限。

  歌剧尽管不如芭蕾舞普及化程度高,但总有一批发烧友是铁杆粉丝,保证了每次上演都有一批固定观众。芭蕾舞的观众却极不固定,既没有发烧友作为支撑,保证上座率,也缺少相当数量的芭蕾迷维持一个稳定的市场。“芭蕾观众欣赏情绪的波动很大。虽然外来名团名作能够带来可观的票房,但国内新作品和人们不大熟悉的团体就可能被冷遇。国产新作的送票率很高,难得有真正的市场。”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公司总经理江凌说。

  尽管各地芭蕾舞团不断增加,但演出场次不足,市场化程度有限,即使上演名作,也只在北京、上海等地有一些固定观众,其他地方则只能靠碰运气和企业包场了。

  芭蕾舞演出缺少市场和观众,与名角短缺也有很大的关系。芭蕾舞演出,特别是古典芭蕾舞演出,与戏曲一样,一定要有名角儿,外国著名芭蕾舞团也是靠名角支撑起来的。我国过去的芭蕾舞演出,名角也不可或缺,从上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一直有芭蕾名角儿活跃在舞台之上。“然而,近些年,中国芭蕾舞演出的名角儿越来越少,几乎没有培养出几个叫得响的明星,这就失去了吸引力。”上海城市演艺公司董事长孙明章认为。“纵观世界芭蕾舞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由名角儿和编创大师构建出来的发展史。如果仅仅只有演出团体在增加,而名演员和优秀编创人才却在减少,这样的现状反倒令人担忧。”冯双白说。

  资金、名角、优秀新作短缺,这些都制约了中国芭蕾舞的发展,也使演出市场缺少活力,芭蕾舞演出经常要靠外来名团名作才能带来票房。“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是演出的现状,也是市场有限的症结所在。

  中国有数量庞大的观众群,也有尚未开发的广阔市场,但就目前芭蕾舞的演出状态来看,更需要的是:培育稳定观众,创作能够长久赢得市场的佳作,出现具有号召力的艺术家。“如果能全力解决这些问题,芭蕾舞演出的市场还是很有前景的!”冯双白对此仍然充满信心。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