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80后批评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时间:2013年05月14日来源:新京报作者:江楠

  在去年第二届的“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新闻发布会上,80后青年批评家在文学界的缺位,曾引发众人关注。昨日,“青年创作系列研讨·80后批评家研讨会”在中国作协举行。

  本次研讨会有着具体的讨论对象,80后批评家代表杨庆祥、金理、黄平、刘涛、何同彬、傅逸尘被纳入探讨视野。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却从青年批评家的锐气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即这些批评家的文章中透露出的历史观。“我看到你们在处理历史的那种生机勃勃,自信的状态,但我却对这种自信有一种担心。”

  陈晓明认为这关乎文学批评究竟应该落脚于美学化的历史还是历史化的历史,在这些青年人的文章中看到的更多是后者。“历史化的历史会把文学还原成为社会问题,这就有一个严重的后果,社会问题是一个现成的结果,是一种明确的态度、立场,如此一来便缺乏歧义,也缺乏了阐释的可能。”

  他认为年轻的批评家不要自以为可以看透某种东西,“看得透是社会问题,但这种问题谁都看得透 我们需要提供的是一个美学方案。”

  谈到对80后青年批评家的观察,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义勤认为他们对理论的兴趣大于对文学阅读的兴趣,他希望80后的青年批评家可以更多地进入文学现场,并跟上文学的节奏。

  对此,评论家白烨也表示赞同,他认为这一群体的学者性研究多于批评性评论,表述方式更倾向于学理性的自我陈述,处于一个小圈子的对话,却对读者的辐射性不够。他希望80后的评论家可以更深刻地介入文学现象中,诸如青年作家群、网络小说、类型小说、新媒体文学等,让这些文学形态“该衰败的衰败,该成长的成长。”


(编辑:晓婧)